http://www.djymedia.com/Content/biglogo.png
【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】
http://36.133.62.120:8282/content/2023-10/24/014614.html

等待处理…

吴红林:让非遗长在园里,种在心里

点击量:223    我要评论 (0条评论)

一把剪刀,几缕棕丝,他可以在盆景前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。虽然无声,但手上不停地剪扎,就是自己和作品的对话。这样的画面印刻在市安龙盆景艺术协会会长、非遗安龙盆景制作技艺成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红林身上已有40余载。吴红林说,作为非遗传承人,他毕生的心愿便是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,当好传统文化创新的推动者,让非遗长在他的园里,种在越来越多人的心里。

自然之美在手

10月16日,记者驱车前往青城山镇东义社区。踏入吴红林的盆景园,一股植物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。眼前是层次分明、造型各异的盆景,满满当当占据了园内各个角落。而身处其中的吴红林正认真摆弄着一盆小微盆景。“我手里的棕丝可是川派盆景技艺中不可或缺的材料,蟠扎必须用到它。”从梳丝、倒丝、搓丝到蟠扎,吴红林向记者全面展示着川派盆景制作的基本技法。他的眼睛熠熠生辉,仿佛能看到自然的微妙之美。

吴红林说自己和川派盆景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期。在他的家乡安龙,川派盆景制作技艺是一门世代相传的手艺。据《安龙乡志》载,当地的盆景创作可追溯到唐代。到明末清初建有付家土城私家园林,至清乾隆时期建有“龚家花园”“杨家花园”“周家花园”“吴家花园”等园艺场。至清末年间出现龚吉如、杨才炳等川派盆景艺术大家,分别传承创新了著名的川派盆景十大身法中的两大身法“大弯垂枝法”和“三弯九倒拐法”;到了近代又涌现出了杨吉安、周海廷和周茂和等老一辈川派盆景艺术家。而吴红林也是他家盆景制作的第四代。“从小就跟着我父亲学习盆景制作的基本技巧,耳濡目染下,我对盆景中的中式审美产生出浓厚兴趣。这种兴趣就驱使着我不断探索并学习这门技艺。当时就认准了,这辈子就做这一件事。”

如果说是在父辈那里得到了盆景制作的启蒙,那藏在盆景中的中式审美便是点燃吴红林对盆景制作的热情的关键。在吴红林家这片占地6亩的园子里逛上一圈,你会发现,在一片精心雕琢的盆景中,海棠、梅花、银杏、紫荆、罗汉松、金弹子等花木分别住进盆子里或石缸里,它们有的桩头古朴,有的花香四溢,有的树型三弯九拐却总能让树冠与树根保持垂直,有的显露了名山大川的高悬陡深……如何把植物艺术地安置在盆景容器中,还有植物与石头之间的和谐搭配,以及如何呈现自然的美都是吴红林不断探索的方向。“川派盆景有着独特的美感和哲学。它强调模拟自然之美,注重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容器的和谐搭配。我们要做出一盆高水平的川派盆景作品,关键点就在于将自然的美妙呈现在一株植物和一个合适的容器中。所以,我想用我的手去创造这份自然之美。”

创新中的技艺守护

在吴红林看来,盆景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,上盆培养到制作定型,每一盆都是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工夫。要做好盆景既要下苦功琢磨,更得耐得住寂寞。在吴红林心中,盆景更是娇贵无比,培植难度不亚于养育婴孩。“比养孩子可费心多了,盆景是无声的生命,一切变化都需要通过观察才能发现。” 尽管如此,吴红林仍选择把川派盆景制作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用心经营着。14岁独立制作出首个盆景作品,16岁做了一笔一火车皮的盆景生意,期间,不断走出去拜师学艺,26岁独自创业,到如今经营着几十亩花田,带领200多名会员一起走“花”路。吴红林说,这40多年来,他所做的一切始于传承,忠于信仰。“我们的川派盆景除了是一门艺术外,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为了避免出现后继无人、断代、传不下去的危险,我们都必须把这门技艺继承下去、发扬出去。”

正如吴红林所说,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崭露头角,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许多挑战,这包括失去了新一代的兴趣。创新技法成为了川派盆景制作顺应现代审美的关键一步。“我们川派盆景制作的核心在于传递自然之美。作品也应该尽量表现植物的健康和美感,以及景观的和谐。”这些年,为了将盆钵内的“山水”提升为一种被更多人认可的城市生活美学,吴红林一直在努力。“我们在继承原有传统身法、技法的基础上,开始做一些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创新。比如,在传统基础上做到了金棕并用,创新了梅花和海棠蟹爪枝,在罗汉松的过度和衔接以及比例上进行了调整,使其更接近现代人的自然审美。”

吴红林所追求的正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自然美,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。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多年来,作为市安龙盆景艺术协会会长的他还带领着会员们不断地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。“我们组织协会会员参加国家级、省级盆景艺术展,参加各类技能大赛,为大家搭建创新技法的学习交流平台。同时,去全国各地逛名园、访名家,为的就是能更好地借鉴各大盆景制作流派的技法,对我们川派盆景的技法进行创新。盆景本就源于自然,通过我们的手要让它高于自然,宛如天成,更符合现代人的自然式审美。”吴红林说道。

开拓活态传承之路

将现代元素巧妙融入到盆景作品中,遵循这一原则,吴红林的川派盆景作品既传承了传统,又展现出新的魅力。而非遗文化既得守正,更要创新。要让传统非遗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,更需要拥有全新的传承契机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大众对盆景艺术的追求变高了,这反而需要传承人去思考,如何让这门技艺的门槛变低,让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都能有机会接触到盆景制作。“我的身份不仅是非遗传承人,更是都江堰工匠,这些年,我一方面收徒弟,通过传、帮、带来让更多年轻人掌握这门技艺。另一方面就是课堂教学,让更多人了解盆景的美学和艺术价值,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去推广它、传播它。此外,还依托研学、游学载体开展青少年盆景制作技艺的教学和体验活动。”

为了在非遗盆景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,吴红林和协会会员们还积极参与各类主题文化和节庆活动,将盆景制作展示给更多的人。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非遗盆景制作的认识,还能激发年轻一代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趣。通过展示盆景的美,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。”

今年10月,吴红林被四川省乡村振兴局评选为省级农村工匠名师。安龙片区是川派盆景发源地之一,川派盆景更是都江堰城市园林发展的底蕴和具象脉络,具有特殊历史和现实意义。如何做好 “发源地”的新文章,对于吴红林这样的传承人和工匠名师来说,他的使命就是将古朴严谨、虬曲多姿的盆景栽在盆子里,种在田野里,融入城市里。“我认为我们要依托青城山、都江堰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,走农旅融合、文旅融合聚集发展的路子。盆景不应只在公园中,还应该更多地走进城市、走进市民家中。不仅院内风景要亮出去,墙外的游客也要请进来。我们计划打造非遗传习所、游学基地和主题民宿。这既能对更多人开展盆景制作技艺的教学和培训,又能给游客,特别是亲子家庭提供具有文化和艺术内涵的游乐场所,让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盆景文化。”

采访结束时,记者想到了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吴红林,他就像四十余年扎根在盆景园中的那株最坚定的老木,在这里思索探求,如痴如醉、不论寒暑。他用自己对盆景这颗热情的心、真诚的爱感染着更多的人,投身这项至美的工作中。

(本报记者 刘晓 文/图)

上一条:没有了
下一条: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马及时 应邀到彭州嘉祥外国语学校讲课
分享到

© 2018-2024 都江堰报刊
ICP备:蜀ICP备18036256号-1

↑ TOP